散文诗课堂反思【合集七篇】
散文诗课堂反思(通用7篇)
散文诗课堂反思 篇1
这是我成为正式教师的第一节课。我人生中的第一节语文课。第一次应该都是印象深刻的吧,的确如此,我的第一节课也让我难以忘怀,因为这节课可以说“一塌糊涂”。
一、导语的有效性
导语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丰子恺先生的《梦痕》中的一段话开头,引导学生们将目光转向童年。开学之初,班里的多媒体不好用,打不开课件,就临时将内容打印出来,每个学生一个小条去读去看。又耽误了不少宝贵的课上时间。现在反思看来,这样一个导入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见识,但却耽误太多的时间而没有解决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还是没有把文章的标题解开,不是一种高效的导入方法,而且有些摆花架子的嫌疑,这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是非常不必要的。
二、教师不必泛读
导语过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书,为学生泛读。四年级的课文稍长,因此耽误了很长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学生已经四年级了,教师泛读课文是非常不必要的了,况且这是一篇很好理解的现代文,学生读起来借助工具书,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在这里教师的泛读就显得多余而又浪费时间。应该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熟读中逐渐领悟文中的含义。
散文诗课堂反思 篇2
《荷叶母亲》的语言很适合我们初一的孩子拾掇珍藏,透过那清丽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母爱。《荷叶母亲》以景物为依托,它描述了定格在儿时记忆中的两个对比强烈的画面。一朵白莲在雷雨之夜,被打得四处漂散,身是泘萍。没想白天繁密的雨又至,作者不由得担心起那一朵刚刚展开花瓣的被雨打得“左右欹斜”的红莲。正当敏感的小冰心倚在细心的母亲身旁“无法可想”之时,红莲旁的一片大荷叶“倾侧了下来,正好覆盖在红莲上”,无惧无畏地守护着红莲,正如母亲呵护着儿女一般,这一刻在作者的心中定格成为永恒……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 ——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我总在想《荷叶母亲》,荷叶并不美,为何我们的孩子能在淡淡地钢琴声中读得如此声情并茂呢?或许情浓是本文的关键。家庭的和睦、水乡儿女的敏感、母亲的细心都在作者包含深情语言中娓娓而致。特别是文章描写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无微呵护和关爱。
当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现在只能摸索着走,在摸索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力争达到 “ 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 ” 的境界。
散文诗课堂反思 篇3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资料以及结构。之后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资料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能够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散文诗课堂反思 篇4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品味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学会体贴父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喻人的写法。许多学生受到教育,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在课堂中深受感动
纵观这节课,大体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气氛总体还不错,学生能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地方完成得还不是很到位,比如,本文是散文诗,最好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品味课文。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 ,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总之要多读,要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但有些学生对朗读没有信心,不敢大胆举手发言,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在情感升华后,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母爱的伟大。由于时间仓促,只点评了几个学生仿写的句子,没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情感教育还不是很到位。另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在过渡时,衔接得不够好,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加以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散文诗课堂反思 篇5
一、心态决定一切
当接到学校的任务,知道要上评比课时,我感觉压力很大,毕竟自己带语文课的时间不长。上评比课,对很多老师而言是件大事,都会高度重视。但是同时又会因为过于重视,会有紧张、焦虑、担心等情绪产生,而这些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评比课的质量。
二、以学生为中心
我拿到课题之后,分别找了不同程度的几个孩子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夕阳真美》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夕阳下山时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写得十分的美!可是学生在不能读通、读顺课文的时候,这篇课文的美就会大打折扣。这篇课文是积累文字的好材料,全文共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十分流畅。第一自然段较简单,学生读过两遍就能够理解了。第二到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也是全文的亮点。
如果语文第一课时仅仅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认认生字,很单调。这不仅会让课堂变得很“程式化”、没有“生机与活力”,最终会导致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应有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语文“第一课时”的症结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是在关注“第一课时”目标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的因素。具体表现在“生字教学”和“读通课文”上。无论怎样好的课堂引入和教学的整体策划,一旦进入这两个教学时段就有可能失去了课堂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三、优化 “生字教学”和“读通课文”的教学
“生字教学”不仅要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生字、生词,还要把握生字词教学的时机。依据每个生 字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起点”,进行教学策划。语文第一课时无疑是要把生字的读音读准确,提醒和指导难写的字,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有些特殊的字词可能要到彻底理解了文本之后才有可能基本理解。
“读通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必须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深入文本。
在《夕阳真美》这节课教学需要的情况下,我自制了幻灯片辅助教学。用直观、漂亮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夕阳、刺眼、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余晖”等词语和句子。教学中我试着随文学字,但是效果一般。特别是对第二自然段中的“披”字有所疏忽。所以学生没能真正感受到夕阳的美。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一种寻求美的过程和体验,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享受。我应该因文而宜,让每一个读书环节有明确的问题思考,让每一段文字都有可赏、可品之处。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再美的文本遇到了不会品赏的人都会使其鉴赏价值大打折扣。同时有了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有兴趣,反之,没有思考的读书是不会让学生有兴趣的。
四、愿读乐读形式多样
张田若先生曾说过:“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低段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读的形式可以有领读、范读、看图读、引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
五、反思和总结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才能使自己进步的更快、更稳、更好。
总结我这次上课的整个过程,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我会努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及时改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语文味、有人情味和有书卷味的老师。
散文诗课堂反思 篇6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内容比较浅显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容易理解,在教学中我很重视朗读训练,而且,我也比较注重课堂情景氛围的创设,在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但是,学生对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却难以理解。还应对此作更深入的讲解。
记得特级教师李镇西曾经说过:“在课堂上,没有纯粹的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人所上的《金色花》一课在许多细节处理上反映了教师的理念仍有待转变。如:问题的探究未够深入,学生的思维仍受着老师的操纵。我想,要上好一节合格的语文课,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归根结底还是要转变理念,提高自身素质,让语文课因每一个富有个性的“我”而精彩吧。
散文诗课堂反思 篇7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升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一样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透过教学实践,基本上到达了预期的效果:
1、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完美景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我以本文题目展开线索。因为课题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让同学么们边读边思考:(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3)从哪些描述中能够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同学们揣测文章的资料,捉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得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2、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投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让人越读越爱步释手。因此,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收获:学习了这一课,我们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相关推荐
- 语文太阳钟教学反思(通用32篇)
语文太阳钟教学反思(通用32篇) 《太阳...
- 小学数学课后反思【汇编33篇】
小学数学课后反思(通用33篇) 《最小公...
- 稻草人反思回顾(3篇)
稻草人反思回顾(通用3篇) 《稻草人》...
- 上课玩手机检讨书500字范文大全精选32篇
上课玩手机检讨书500字范文大全(精选3...
- 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实用29篇)
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精选29...
- 大学宿舍卫生脏乱检讨书范文汇编31篇
大学宿舍卫生脏乱检讨书范文(通用31篇...
- 北京的色彩教学反思(实用29篇)
北京的色彩教学反思(精选29篇) 有了对...
- 稻草人课后反思(通用三篇)
稻草人课后反思(精选3篇) 俗话说: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