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习俗调查报告【汇总三篇】
文化习俗调查报告(精选3篇)
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篇1
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同学(58%)都理解校园文化这一概念,这说明苏信校园文化建设初步完善,同学们校园文化意识增强。同学们(67%)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活动,如读书节等,这表明我校学生主动学习,学习风气很好。53%以上的同学见到老师主动问候,尊敬师长,讲文明,有礼貌,有道德。
上述现象值得发扬,与此同时,却出现了另外一些现象。
“结束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这并没有错,可是同学们应该明白:适当游戏休闲益脑,过度游戏伤神伤身,这一浅显的道理。比如说,长时间直视电脑,荧屏辐射会伤害眼睛,眼部过度疲劳,视力下降。
在教室玩手机,回到宿舍玩电脑。
缺乏诚信意识,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现象,以及占座现象。
把课堂当成食堂,把书桌当成餐桌,在课堂上吃食物,扰乱正常教学秩序。
等到断网才肯睡觉,这非但影响他人(室友)休息,还使自身不能有充足睡眠,无法保证次日没听课质量,可谓是损人利己。
解决办法:
1、针对占座行为、考试作弊行为,应加强诚信教育,严厉打击不诚信的行为,并做好“以诚实守信为荣”的宣传工作。
2、校方还应采取鼓励措施,建立奖惩制度,激励同学们天天学习,时时学习。每周评选“学习标兵”,参选每月的“校园之星”,年终设“学习模范”,各奖项设不同奖学金、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为实现“把课堂当成食堂,把书桌当成餐桌”向“把食堂当成课堂,把餐桌当成书桌”的转变而努力,使自习室座无虚席,课堂无旷课迟到,为全校师生营造更美好、更有效的学习氛围。
3、“宏观调控”作息时间。作息时间已与段络时间挂钩,建议断网时间提前至23:00,只是提前40分钟,却让同学们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利人利己,作息时间正常化,听课有精神。
4、应当让同学们正确认识电脑的作用。建议学院开展电子商务入门、office高级。
应用、flash制作、3D动画入门、网络检索技巧、计算机初级维修等计算机实用课程。
至于,一部分同学们过度游戏,校方或社团应组织电子游戏竞技大赛(仅限益智类游戏),引导同学们健康游戏,开展“计算机不是游戏机”宣传教育。
总结:
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校园文化创造者的主体是学生,校园文化事业的中心问题应是尊重、接受和引导苏信学生的文化趣味。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尚需“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更不用说是苏信的校园文化了。
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篇2
调查目的:
现代人的交流基本都是用普通话,普通话固然应该学习推广,但我认为地方方言也有存在的必要。方言的原意却常常被忽略或误解。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普通话,也应该传承地方方言,它应该与普通话一起发扬光大。
调查时间:
20xx年秋季
调查地点:
怀宁县石牌镇、雷埠乡、腊树镇等。
调查对象:
石牌等地老乡
调查方式:
通过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
具体内容:
在长江的西南岸、皖河之滨,有一座古老而年轻的集镇,名为石牌镇。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皖西南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商贾云集,乃怀宁诸镇之首。建国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石牌作为怀宁县城所在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千年古镇,遐迩闻名。石牌占地面积约91.7平方公里,人口10万。1999年被列为安徽省中心建制镇,20xx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心镇,20xx年被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等6部委授予“全国重点镇”。石牌民间文化是古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素称“戏曲之乡”。波光粼粼的皖河水不仅哺育了“京剧之父”的徽剧,还哺育出了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首的黄梅戏。“梨园佳子弟、无石(石牌)不成班”。这里曾诞生了清代戏剧界“四大徽班”进京发起人、“国剧大师”杨月楼,也孕育出了一大批黄梅戏艺术名流。“戏曲之乡”丝竹不断,黄梅故里黄梅飘香。
除此之外,我觉得更值得保存和发扬的还有石牌周边的方言,俗称“石牌话”。如腊树、雷埠、平山的方言,和石牌的方言基本一样,甚至靠近石牌的部分望江县人的方言都和石牌的方言也是一样的。我出生于此地,我对“石牌话”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比如在石牌,我们方言把傻冒叫献世宝、把无能叫不吊照、把反问叫恩感呢、把婉拒叫恐麻不照、把厌烦叫搞么家呵、把天黑叫漆黑抹污、把睡觉叫困告、把扫地工具叫条把、把外公外婆叫嘎公嘎婆、把客厅叫堂仙、把硬币叫各子、把上午叫上昼等等。听到这些家乡的话语,我就感到格外亲切。
通过这次调查,我觉得方言正在逐步流失,特别是许多年轻人,很少在家,长年出门在外,他们基本忘记方言。就是用方言讲话时,也已经失去了方言的韵味。其实我想,方言之所以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外地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反而与原来的老邻居、老街坊的交流越来越少,方言怎能不逐渐流失呢?
方言有它的可爱之处,有它的魅力所在,希望同一地区的老乡们都来关注方言,交流方言,让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前行。
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篇3
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相亲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看门头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定亲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下聘又称“过礼”、“下礼”,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方风俗虽然大致相同,但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在此我以我的家乡安徽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为题采访了我的老姨和姨夫,他们于1997年结婚,是以传统方式结的婚,对过去婚嫁习俗有很好的了解,在他们生活的这么多年里,又数次帮别人做媒,对当下的婚嫁习俗以及变迁也有很好的了解。通过采访可以了解到我的家乡凤阳婚嫁习俗的变迁。
首先,我先详细叙述在我老姨和姨夫结婚时的婚嫁习俗。
相亲
那时婚嫁基本还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门当户对,程序繁琐。凤阳县内各地婚嫁风俗大同小异。一般都是男女双方先央请媒人各二,称“四大红媒”。由媒人介绍,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
看门头
如若相亲时男女双方看对方都很满意,媒人便和男方家商量一个好的日子,由媒人带着女方以及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婆”到男方家吃一顿饭,商量订婚的日子,俗称看门头。饭后,男方要带着女方上街,给女方买两套新衣服,男方家也可给女方几百元见面礼,以图喜庆。然后由媒人定一个好日子定亲,即订婚。
定亲
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合口八”。媒人将书写的男方生辰八字送与女方以合属相,男方红帖面书“敬请金诺”四字,如无相克,女方即回“恭允玉音”绿帖,表示正式婚约已成。庚贴由男家保存,至此,男女两家的婚姻关系正式确立,这就是俗称的“结发夫妻”。当时订婚,男方需要准备四样吃的礼物,有几十斤猪肉,两箱酒,两条鱼,六包糕点赠送女方,还有缝纫机,脚踏车,手表,录音机,照相机作为订婚礼,俗称“三转一响一嘎叽”。正式婚姻关系确立后,人情之事,相互往来,家长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婿、媳,都赠送见面礼,皆以钱为主。订婚后,每逢节日,男方都要带几件礼物,如研究鸡鸭鱼肉等到女方家,同时男方也要把女方接待自己家过节,过节时男方要给女方买几套新衣服,也要给女方红包。
择日
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到结婚的年龄,男方初步择好迎娶的日期,因禁忌较多,托媒人征求女家意见,经协商后,大约在初步定的日期前一个月,请媒人定下结婚日子。日期一般都选择二、四、六“双头日子”,不用“八”,意在“结结巴巴”不吉利;三十也不用,说是一个月的“尽头日子”。
下聘
又称“过礼”、“下礼”,有大礼和小礼之分。首先下的是小礼,又称同心礼。结婚前一个月,男方准备四折礼,肉,鱼,糕点,酒到女方家,通知结婚日期,叫做同心礼。结婚前三天前,男家要备大礼送给女家,大礼多为衣料、衣服、聘金等,衣服数目取双忌单。大礼一般是是猪半个,要含猪头和猪尾巴、白酒24瓶、糕点24包、香烟两条、鲤鱼2条、鸡2只、大馒头24个、衣物若干等。女方置嫁妆,婚期送往男家,称为“陪送”、“陪嫁”。陪嫁品有箱柜、桌椅、衣料、桶、盆、灯、化妆品、日用品等。
迎娶
旧时迎娶多用花轿,男为“带亲”,女称“出嫁”,伴有民族乐队和仪仗。贫苦人家的闺女骑毛驴或坐二人抬小轿,或自己走到男家。当时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结婚当日由媒人带着迎亲车队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新郎在家等候,车队基本都是面包车,新娘所乘车为轿车,由兄弟或叔伯背上车前往男家,上车前,车门下放两条步步糕,新娘踩着糕上车。车队出发后新娘不能回头看,否则有穷娘家的说法。新娘母亲也要端一碰水泼出门外,意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同时车队也将女方陪嫁的被子,桌椅,沙发等随车拉走。车队临近男家门时,绕过一段,俗说“新人不走旧路”。车队到门前放下,放鞭炮。开车门门后,车门下再放两条糕,新娘踩着,由新郎背或抱入家中。男家选“全命人”(公婆、丈夫、儿女俱全的人)搀亲、布置新房,将红枣、花生(染红色)、栗子、钱等撒在新人床上,以求早生、多子、富贵,俗称“撒床”。送亲者宴席后到新房中看望。房中备有茶点。新郎、公婆迎接,送亲者托以关照、原谅之辞,名为“瞧房”。送亲者离去之后,邻里亲友进入洞房,祝贺取闹,称为“闹房”。闹房不分辈份老小,俗称“三天不分大小”。次日,新娘绞去脸上汗毛,以示与未婚女子的区别,称为“开脸”。上坟祭祖,到宗堂前叩拜,称为认亲。
从相亲到结婚,媒人在此间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好处也是很多,单单是在男方家就要吃上八顿饭,俗称媒八嘴。分别是
1.介绍
2.看门头
3.订婚礼
4.定日期
5.下小礼
6.结婚前三天,男方请四大红媒到男方家吃饭,准备第二天下大礼
7.下大礼当日晚上回男方家吃饭
8.结婚当日。
回门
婚后第三日,新娘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与丈夫同往,称为“双回门”,娘家以酒宴招待,同时女方家要找和新郎同辈的人同桌吃饭,因为当日新郎新娘要坐在上位,长辈不能坐在下位,所以只能找同辈人陪同吃饭,回门是新娘要提两包糕点,此糕点在回门期间不能食用,要来回提一个月才能食用。饭后新郎新娘要在日落之前赶回男方家,不能在娘家过夜。回家时女方家要烙两个油饼,一个咸的,一个甜的给新郎新娘大会给婆婆吃,意思是少说新娘娘家的话。
婚后第六日,娘家要派送亲的中男的去男方家接新娘回娘家吃午饭,当晚再送回男方家吃晚饭,不得在娘家过夜,两包糕点还是要提去再提回来。婚后十二天,女方父亲到男方家接女儿回家住两天,再送回。两包糕点还是要提去再提回来。
一个月后,娘家来人接回,住满一个整月,期间新娘给男方家媒人做一双鞋,称为“住对月”,俗语有“三天回门六天接,一个月回去住对月”。至此,就算结婚正式完毕。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普遍好转,普通百姓逐步走向富裕,时至今日婚娶的习俗大部分保留了原先的婚嫁风俗,但是也有相当多的部分随之而改变,婚嫁的规格有所提高。下面我将叙述当今家乡的婚嫁变化。
当今基本没有媒人介绍,大多都是自由恋爱,男女双方恋爱后一般都是互见双方家长后就是直接订婚。订婚当日就是男女双方家长及亲戚,比如说男女双方的叔叔舅舅,姑姑姨姨等大家一起吃一顿饭。虽然现在自由恋爱,没有媒人,但订婚当日男女双方还要象征性的找四个媒人,即四大红媒到场,以示有保留传统之意。订婚当日男方给女方买一枚订婚戒指,两套新衣服,男方在给女方一万零一块钱,寓意万里挑一。订婚没有以前那么繁琐了。订婚之后就是选择一个吉日结婚,在初步选的结婚日期的前一个月,男方邀请四个象征性的媒人吃一顿饭,以定下结婚日期。之后就是下小礼,基本和以前没有什么变化,礼物包括半个猪,两条鱼,两箱酒,六包糕点等,基本和以前一样,甚至比以前有所简化。在结婚前三天,男方要给女方家下大礼,男方要给女方家八万八或者六万六,男方要给
女方买金银首饰,新衣服,还要给女方父母买立娘衣等,另外还包括猪,鱼,糕点等,以示保留风俗之意,现在大多数人也不太在意这些猪鱼等彩礼,下礼时只保留少数,意思一下便可。结婚时和以前差别较大,主要是因为现在经济条件都较好,婚礼排场比以前好豪华很多。现在结婚时都是新郎亲自带着车队到女方家接新娘,车队一般都是奔驰宝马等豪华轿车,更有保时捷,法拉利等豪车婚车队,现在婚嫁酒席基本都是在大饭店定的,酒席排场比以前豪华很多。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时要带半袋米,新娘要坐在米上,新郎跪在搓板上给新娘洗脚,穿袜子,穿鞋,以示婚后要听女方的话。女方穿上鞋后脚不能着地,由新娘兄弟背上车后,车队出发去新郎家。
现在婚后三天回门,不必像以前回门那么多规矩。当今的婚礼除了上述不同外,其他基本与以前相差不多,但都有所简化,不像以前如此繁琐,规矩繁多。再有就是现在结婚成本比以前高很多。比如女方要看男方有没有房子啊,车啊,现在家乡还有一句俗话叫做“一动不动”,一动代表动的,即车,不动代表不能动的,即房子。
总结现在和过去婚嫁习俗的变化,就是婚礼比以前豪华,程序有所简化,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状况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
相关推荐
- 关于校园文明调查报告通用8篇
关于校园文明调查报告(精选8篇) 学院...
- 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报告推荐七篇
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报告(精选...
- 有关暑假调查报告【合集31篇】
有关暑假调查报告(精选31篇) 自从走进...
- 关于污水处理的调查报告【实用十篇】
关于污水处理的调查报告(精选10篇) 通...
- 2025关于垃圾分类调查报告(通用29篇)
2025关于垃圾分类调查报告(精选29篇)...
- 对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报告【汇编14篇】
对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报告(精选14篇...
- 大学生的生活费调查报告(精选3篇)
大学生的生活费调查报告(精选3篇) 随...
- 精选调查报告的作文300字集锦【热门33篇】
精选调查报告的作文300字集锦(精选33篇...